吾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89年日本人房地产泡沫,买下洛克菲勒中心和帝国大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16:4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可谓一枝独秀。与此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却由于多种原因而陷入了经济停滞。
一国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其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必然提高其货币的购买力。而且,美国等国也非常愿意看到日元的升值,这样将会减弱日本出口工业品的竞争力。于是,1985年,美日英德法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订以后的几年,日元币值差不多上升了3倍。
日元升值以后,日本的工业出口能力确实受到了相当的影响,但日本人也因此变得空前富裕了—他们手里的日元可以换来更多的美元。于是,手里拿着大把美元的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大肆购买。这些挥舞着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对价格根本不屑一顾,他们似乎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41个县”。
在这个看起来有些疯狂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栋美国大楼打算卖给日本人。美国人报价4亿多美元,双方谈妥,就等日本人付钱了。日本人忽然拿来了新的合同书,上面写的价格是6.1亿美元,美国人对此莫名其妙。日方人员解释说,他们的老板头一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看到,历史上单个大楼出售的最高价是6亿美元。他们想要打破这个纪录。
1989年,日本人购买美国资产达到了顶峰。这一年的6月,索尼公司宣布,他们以34亿美元的价格成功购买了美国娱乐业巨头、也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此前,三菱公司用14亿美元购买了洛克菲勒中心—这个代表美国进入全盛时期的伟大建筑从那时属于日本人了。
在洛杉矶,日本人掌握了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其中有18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目睹本国众多有影响的大公司、大产业转而由日本人充当老板,美国舆论惊呼,这简直是二战期间袭击珍珠港后,日本第二次入侵美国。
日本人一时风光无限,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沾沾自喜。多年来只能对美国唯唯诺诺的日本似乎看到了自己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日本人就感到了事情没那么简单。三菱公司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就因为经营不善,难以承受巨额亏损,不得不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索尼购买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行为,后来也被证明是日本亏损最大的企业并购案。虽然索尼最终实现了向娱乐公司转型的战略,但花费了更多的成本和时间。轻率的购买行为不是加速而是延迟了索尼战略的实现。
圆石滩高尔夫球场转让案更典型地表现了那些收购美国资产的日本企业的结果。
1990年9月,日本人熊取谷稔拍出8.4亿美元,一举买下了圆石滩高尔夫球场以及风景优美的“17英里公路”。熊取谷稔的如意算盘是想在日本出售1000张圆石滩球场100万美元一张的会员卡,这样一下就可得到10亿美元,减去8.4亿美元,还有1.6亿美元好赚。
但是会员卡销售并没按熊取谷稔设想的那样顺利地进行,给他提供资金支持的日本银行出现了麻烦。到了1998年,他终于扛不住了,把高尔夫球场以8.2亿美元的价钱卖还给美国人。
日后算账,人们发现,在这场买进卖出中,损失最惨的就是当年豪气冲天的熊取谷稔。而那位当年的卖主美国人马文·戴维斯则赚头最大。1978年他买进这个球场时只花了7200万美元。1990年卖给日本人则拿到了8.4亿美元。
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逐渐没有了大量收购美国资产的势头。以前收购的那些资产许多变成了经济包袱,不但不能带来收入,还要想办法摆脱。计算机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更降低了日本收购的那些传统产业的盈利能力。最终,人们不得不承认,当初那些被认为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美国资产出售者其实是对的。他们不但在出售资产时没有吃亏,把那些资产日后可能的盈利都提前变现了。而且,出售这些过时的企业资产得到的大量资金,为新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始终只考虑经济指标的美国商人不但赢得了经济效益,也没有因此失去美国,而且还在未来的发展中再次抢得先机。


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当初的许多购买行为没有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日元升值带来的财富膨胀让他们头脑发热,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日本人往往是出于非经济目的而购买那些资产的,所以他们特别热衷于那些在美国有巨大影响的资产,至于这些资产能不能在日后带来足够的收益,他们并没有进行足够认真的考虑。而以后的局势发展也让他们为自己忽视经济规律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美国的成功,实际上来自于制度的优势。通过出口工业品挣到了大笔美元的日本,当他们想要购买外国资产时,为什么大多选择美国呢?正是因为美国有可靠的产权保护,有优良的经营环境,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有舆论批评,但因为美国社会对私有产权和市场自由交易的充分保护,美国商人可以坚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他们不必屈从政府或者公众的意见。也就是说,企业家的眼光和头脑始终有机会发挥作用。而美国也因此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最大限度地发现成功之路。


索尼买下了哥伦比亚公司”,1989年9月,日本著名的索尼公司对全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该公司以34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美国娱乐业巨头——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不久后又将其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消息一经传出,美国舆论界顿时哗然,普通民众、报刊媒体、乃至不少政府要员,为此闹得沸沸扬扬。


美国竭力阻挠日本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当时,欧美经济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遭到沉重的打击,而日本却顺利地进行了产业调整,其工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空前提高,出口大幅增加。当时,美国的许多行业受到了来自日本的冲击,这引发了不小的社会恐慌。据报道,在美国老牌汽车城底特律,失业的工人们由于憎恨日本汽车的冲击,曾捣毁并焚烧日本汽车泄愤。但是,似乎全世界都无力阻挡日本经济发展的脚步。1985年,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洛克菲勒中心大厦也曾成为日本的囊中之物


多年以来,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方面,美国人都习惯以“老大”自居。面对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势头,从尼克松政府开始,美国就试图采取某种方式来恢复美国经济的竞争力,降低对日贸易的巨额赤字。尤其是到里根政府时,这种势头日趋猛烈,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于是,美国许多大企业主、经济学家以及国会议员纷纷游说政府,要求白宫拿出办法进行干预,而里根政府也寄希望于利用汇率这一途径来解决问题。


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极力鼓动下,以英、法、美、日、西德五国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该协议决定:将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比率在两年内贬值30%,以此逼迫日元升值。此后,受汇率的影响,日元开始迅速不断升值,时间长达10年之久。从1985年到1996年的10年间,日元兑美元的比率由250∶1骤升至87∶1,升值将近3倍。


这次日元升值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不过到1986年12月,当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后,日本经济又持续了四年多的上升势头。


美国人惊呼:日本人在“购买美国”


“广场协议”签订后,本想以此抑制日本经济发展的美国却一度陷入恐慌。由于协议造成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因此出现了日本人在全世界的资本输出热潮。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1,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竟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另一方面,由于日元升值出口受挫,日本大量过剩资本流向非生产领域和海外市场。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成了日本的主要目标。1985年后,日本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美国企业,或在美国开设工厂。突如其来的大量日本资本,迅速涌入美国的各个领域和角落,无论是工业、房地产还是文化等产业,都能看到日本人活跃的身影。


当时在夏威夷,每到旅游旺季,各大宾馆近半数的客人都是日本人。1988年,有一位神秘的日本富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投入1.5亿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78套高级住宅。这只是日本人对美国地产业冲击波中的小插曲之一。不久,日本著名三菱公司投资14亿美元购买了坐落在纽约曼哈顿闹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厦。该消息对美国人而言无疑是重磅炸弹,因为他们一直视这座大厦为美国的象征,所以这次收购使很多美国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在洛杉矶,经过一系列购买行动,日本人很快就在闹市区掌握了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有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与此同时,更令美国人难以接受事发生了。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后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不久,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又购买了美国音乐公司(MCA)。除此之外,日本人还将资本渗透到美国的体育、文化等产业。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企业和政府共向美国一些著名高等学府投资1.75亿美元;甚至向华盛顿的五大思想库投资540万美元,以此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另外诸如高尔夫球场、职业棒球队等,财大气粗的日本人也都照单全收。


统计显示,从1985年到1990年间,日本企业总共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案中,有18起是针对美国公司。短短几年间发生的这一幕幕,令美国人应接不暇。在亲眼目睹了众多本国的大公司、大产业迅速改头换面,由日本人充当老板之后,美国社会的反响十分激烈。对于日本人的收购狂潮,一些美国报刊称其“经济珍珠港”,有的则哀叹美国“引人注目的资产全都被日本购买去了”。当时,多数美国人都在惊呼日本人在“购买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甚至担忧“总有一天日本会收购走自由女神像”。


美国人至今还认为:日本是唯一一个两次“入侵”过美国的国家——除了偷袭珍珠港,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大举“购买美国”。


“泡沫经济”破灭使美国成为最后赢家


“广场协议”后的五年,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沾沾自喜,殊不知,他们所看到的所谓经济繁荣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由于当时日本企业还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对美国资产的大量收购其实非常被动和盲目,结果在期货、地产等市场都损失惨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菱公司在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之后,就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他们其他的一些投资,如高尔夫球场等都也以失败告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度风光无限的日本人购买的其实是一大堆“泡沫”。


1989年底,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泡沫经济”的严重性,进而采取措施阻止投机,结果使得股价暴跌,地价急剧回落。“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而日本经济也随之进入长达10年的衰退期,日本人称其为“失去的10年”。


另一方面,当时日本人从美国购买的一些企业,其实已步入“中年”,而美国企业和政府却靠回笼的资金转而投资各种新兴产业。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很快从80年代的经济停滞中摆脱出来,创造了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奇迹。


从喧嚣一时的“购买美国”,到短短几年后“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国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经济圈内很多人士将其归咎于“广场协议”,甚至称这是美国的“阴谋”,表面上看也并不无道理。


但是,日本将巨额的资本投入到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却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这个经验教训无疑值得所有国家进行总结和思考。


即使像洛克菲勒中心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也能顺利买卖,说明美国制度中对于私人产权的尊重,而这也是美国在这次商业博弈中最终胜出的原因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吾知网 ( 粤ICP备13013563号-1 )

GMT+8, 2024-11-22 04:56 , Processed in 1.109368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